讓游泳化“?!睘榘惨v“科學”
盛夏時節,不少市民朋友選擇午后或傍晚前往游泳館鍛煉身體、消暑解熱。那么市民安全意識如何?游泳館是否配備救生員?安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?連日來,記者走訪市區多家游泳館進行探訪。(《安慶晚報》7月11日)
游泳既是一項強身健體的運動,又是一種生存技能。盡管意外溺亡等事故“成就”其為高危險性的體育項目,但這并不是談“水”色變的理由。事實上,每個體育項目都具有一定的風險性,但只要講點“科學”,將游泳化“?!睘榘膊⒎请y事。
要科學選擇項目。游泳雖好,但并非人人適宜,比如患有心臟病、肺氣腫、耳聾眩暈等病癥的人群是不宜“下水”的,再者感冒發燒期、女性經期等都不適合游泳。要減少游泳帶來的意外風險,民眾首先得增強自我保護和防范意識,不僅要科學判斷自己身體的健康狀態,也應科學合理地選擇游泳時段,更要科學適量地掌握運動體能。這既是對個人生命的敬畏,更是對社會的負責。
要科學規范運行。游泳被列為高危險性項目,也從一個側面“倒逼”游泳場館必須更加科學規范地運行。當務之急,一方面要強化內部科學管理,該“標配”的工作人員、設備設施要配全,該禁止的游泳人群要堅決擋在館外。事實上,只要把安全風險教育、應急管理措施貫穿始終,防微杜漸,警示在前,游泳是不會成為“?!焙γ癖娊】档摹案呶m椖俊钡?。
要科學智能監管。追溯一起起游泳溺亡事件,很大程度上是游泳場館、職能部門監管不到位所造成的。由此看來,體育等部門在規范游泳產業的同時,尤應加快建立科學化的監管體系,運用技防監控、智能網絡等加強對場館的實時監管和科學監測,同時進一步完善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機制,真正將游泳潛在的危險降到“零”。